国际量子科技前沿|量子狂想曲:100年前,一群“叛逆”科学家开创量子时代,颠覆现实
2025/02/10
前言:一场“看不见轨道”的赌局
1925年7月,德国北海上的一座孤岛--赫尔戈兰(Helgoland),一名23岁的年轻人正发着高烧。他叫维尔纳·海森堡,此刻他脑中盘旋着一个疯狂的想法:“如果电子根本没有轨道呢?”
这个念头像一颗炸弹,炸开了经典物理的铜墙铁壁。一个月后,他提交的论文《论量子理论对运动学和力学的重新解释》,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这场量子革命的序幕,竟始于一场花粉过敏引发的头脑风暴。
图1 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摄于 1925 年。图片来源: Getty
第一章
旧量子论的董昏: 玻尔的“行星模型”,为何成了科学界的“花瓶”?
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痴迷于用经典力学“驯服”原子。玻尔和索未菲提出的“行星模型”一度风靡,“电子像行星绕太阳一样,在特定轨道上运行”。这套理论完美解释了气原子光谱,甚至预言了磁场下的光谱分裂(塞曼效应),
但问题来了:
氢分子?算不准!
多电子原子?直接崩盘!
氦原子光谱?实验结果和理论偏差大到离谱!
1923年,海森堡和导师马克斯·玻恩埋头计算氨原子,结果被现实狠狠打脸。玻恩哀叹:“我们必须重建整个物理概念体系!”海森堡更毒舌:“所谓的电子轨道,既不真实也不存在。”
图2 电子像行星绕太阳一样,在特定轨道上运行
第二章
海森堡的“量子奥本海默时刻”: 只相信“看得见”的数据
在赫尔戈兰岛养病期间,海森堡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放弃一切不可观测的概念。位置、轨道、连续运动?统统踢出理论!他转而用“能量跃迁概率”和“频率”构建数学方程--这就是矩阵力学的雏形。
他在给泡利的信中写道:“我要彻底杀死轨道概念!反正它们也观测不到。”这份“叛逆宣言”成了量子力学的出生证明。但问题还没完--矩阵力学的数学形式复杂到令人崩溃,连海森堡自己都嘀咕:“这些方程到底啥意思?”
图3 德国的赫尔戈兰岛,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在那里写下了关于量子理论的突破性论文。图片来源:Getty
第三章
薛定谔的绝地反击: 波 vs 矩阵的巅峰对决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带着“波动力学"杀入战场。他怒斥矩阵力学是“数学杂技”,并宣称:“电子不是粒子,而是驻波!”
他的方程优雅简洁,能轻松算出氢原子能级,还符合科学家对“可视化”的执念。但海森堡立刻回怼:
光电效应?波动力学解释不了!
斯特恩-盖拉赫实验?波函数直接圈!
多粒子系统?得在抽象的高维空间写方程!
科学史上最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
矩阵派(哥廷根学派):沉迷矩阵乘法,认为“可视化是古典时代的遗毒”
波动派(薛定谔):坚信“物理必须能用三维空间描述”,甚至试图把波函数解释成电荷云。
最后,马克斯·玻恩一锤定音:波函数的模方代表概率! 量子世界的“骰子”从此被掷出。
图4 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图片来源:Bettmann/Getty
第四章
爱因斯坦的倔强: 上帝不掷殷子!大佬们的“量子焦虑症”
1927年索尔维会议上,量子力学迎来终极审判。尽管矩阵和波动力学已被证明数学等价,但大佬们吵翻了天:
爱因斯坦(拍桌子):“这不过是统计把戏!根本没说清单个过程!"
薛定谔(叹气):“我的波函数明明该描述实在,怎么变成概率了?”
德布罗意(扶额):“我提出物质波,可不是为了搞玄学!"
唯有海森堡昂首宣布:“量子力学已是完备理论!"他还扔出“不确定性原理”王炸:越精确知道位置,动量就越模糊--这不是技术限制,而是自然本质!
第五章
量子力学: 一场理论革命,如何重塑人类文明?
尽管哲学争议未消,量子力学已彻底改变世界:
化学键(1927):海特勒-伦敦用量子力学解释原子为何“牵手”。
半导体(1931):能带理论揭开硅晶体的导电奥秘,为晶体管奠基。
激光(1958):爱因斯坦1916年提出的受激辐射,靠量子力学才实现。
MRI核磁共振:依赖原子核的量子自旋特性。
正如海森堡的学生维克多·魏斯科普夫回忆:"那些困扰学界几十年的难题--分子结构、金属导电、原子光谱--在是子力学面前土崩瓦解。”
终 章
未来已来: 量子2.0时代的人类狂想
站在2025年(联合国“量子科学与技术国际年”)回望,这场百年前的革命仍在发酵:
量子计算机:操纵叠加态,破解经典算法望尘莫及的问题。
量子加密:利用不可克隆原理,打造“黑客绝缘“通信。
量子引力:试图缝合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最后一块拼图”。
但深层的哲学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波函数是数学工具还是物理实在?
多重世界是否存在?
观察者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或许正如海森堡所言:“量子力学告诉我们,自然井非存在,而是‘显现’。”这场始于孤岛的思维革命,仍在挑战人类认知的边界。而我们,正站在下一个奇迹的门口。
彩 蛋
一次散步,开启量子之门
1922年,年轻的海森堡在哥廷根听完玻尔的演讲后,鼓起勇气提出了反对意见。玻尔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邀请他一起去郊外散步,深入讨论量子理论的奥秘。这次散步,不仅让海森堡彻底折服,还开启了他通往量子力学峰的大门。
图5 海森堡(左)和玻尔(右)
关注《自然》杂志原文
DOI: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4-04217-0
(本文基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Kristian Camileri发表于《自然》的短文撰写,内容有增减。本栏目所有编译和统稿文章旨在科学传播和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
编译|吉 勋
指导|刘玉龙
1925年7月,德国北海上的一座孤岛——赫尔戈兰(Helgoland),一名23岁的年轻人正发着高烧。他叫维尔纳·海森堡,此刻他脑中盘旋着一个疯狂的想法:“如果电子根本没有轨道呢?”
这个念头像一颗炸弹,炸开了经典物理的铜墙铁壁。一个月后,他提交的论文《论量子理论对运动学和力学的重新解释》,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这场量子革命的序幕,竟始于一场花粉过敏引发的头脑风暴。
1925年7月,德国北海上的一座岛——赫尔戈兰(Helgoland),一名23岁的年轻人正发着高烧。他叫维尔纳·海森堡,此刻他脑中盘旋着一个疯狂的想法:“如果电子根本没有轨道呢?”
这个念头像一颗炸弹,炸开了经典物理的铜墙铁壁。一个月后,他提交的论文《论量子理论对运动学和力学的重新解释》,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这场量子革命的序幕,竟始于一场花粉过敏引发的头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