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院第三十三期“工程师技术沙龙”举办
2025/03/12
2025年2月27日下午,量子院第三十三期“工程师技术沙龙”活动在量子院320报告厅如期举办。本期沙龙由8名工程师呈现了精彩的技术报告,分别在日常辐射、InAs量子点单光子源材料、MicroLED、铁磁共振测量、PLC自动化控制、金刚石NV色心电流测量系统、锗平面量子器件制作、量子宇称探测器等主题方向展开讨论和经验分享。本期沙龙活动吸引了院内外众多科研人员、博士后、工程师到场交流。
本期沙龙量子院8位工程师作的精彩报告分别是:
杨涛的技术报告《辐射安全科普-日常辐射来源及水平》对辐射安全进行了科普,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辐射来源及其水平。天然辐射是人类的主要辐射来源,占80%,而人工辐射占20%。其中详细阐述了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的来源,如医疗辐射、核电站和核爆炸等,并比较了不同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最后,报告介绍了辐射的有效剂量限值和当量剂量限值,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辐射,更加重视辐射安全。
张世晨的技术报告《InAs量子点单光子源材料的制备》介绍了InAs量子点单光子源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介绍了液滴外延法(Droplet Epitaxy, DE)以及制备流程、制备高质量QDs(单光子源材料)的两大要点。接着阐述了用来实现上述要点,在液滴形成阶段、生长中断、QDs形成阶段的重要可控生长参数。之后提出了DE制备QDs存在的问题,引出局部液滴蚀刻法(Local Droplet Etching, LDE)。并且对LDE法的制备流程和优点做了详细介绍。最后,报告总结了两种方法的原理和差异,强调了它们在制备高质量量子点中的应用前景。
卞文栋的技术报告《MicroLED介绍》介绍了LED技术原理,包括LED的基本结构、各类LED特性对比及常见衬底和外延材料。详细介绍了MicroLED的工艺细节,对Micro LED技术研发难点进行概述,包括微小LED像素点的制作、背板技术的开发、合格芯片的巨量筛选及巨量转移技术,并且对难度最大的巨量转移技术就目前的多种研发工艺作出说明,如选择性释放、自组装技术等。最后展示了不同国家主流芯片厂LED芯片设计图。
张玉的技术报告《铁磁共振测量的原理及应用》介绍了铁磁共振(FMR)测量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首先介绍了FMR 发生同时满足的两个基本条件,然后说明了FMR是通过观察在高频磁场作用下材料磁矩的共振行为来研究其磁性特性的一种强大实验技术,并介绍了铁磁共振测量装置。之后阐述了铁磁共振测量方法选择的重要性,对比了交流磁场调制和微波信号幅度调制两种方法,并给出了两种调制方法的FMR信号特点。之后重点介绍了铁磁共振表征FeNi多层膜体系,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杨楚宏的技术报告《初探PLC自动化控制》介绍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及其应用示例展示。首先对PLC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它的编程方式等方面做阐述。PLC可以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报告通过角阀和流量计的控制示例,展示了PLC的编程逻辑和其与上位机如何配合实现控制。最后总结了PLC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和重要性。
岳城亮的技术报告《金刚石NV色心电流测量系统》介绍了基于金刚石NV色心的电流测量系统。报告首先介绍了该系统所依据的电流磁效应原理与金刚石NV色心的光探测磁共振原理,通过金刚石NV色心光探测磁共振峰的频率变化推导出被测电流的大小;然后介绍了系统的构成,并展示了相关实测数据;最后介绍了未来对系统的优化工作及小型化系统的开发工作。
李晓博的技术报告《锗平面量子器件制作的工艺交流》介绍了锗平面量子点器件制作的一些工艺优化。首先介绍了用于制作量子点器件的材料体系以及锗平面量子点器件制作的研究进展。接着具体说明了一些锗平面量子点器件制作工艺的优化,包括Pt金属的evaporation/lift-off工艺、量子阱的上方阻隔层中引入渐变组分抑制表面电荷堆积两方面。
王骏华的技术报告《量子宇称探测器简介》介绍了量子宇称探测器以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首先报告讲了研究量子宇称探测器的必要性,即探测质量MeV以下轻暗物质紧迫性,以及量子电容探测器(QCD)实现meV单光子灵敏性,但是系统噪声偏高的局限性,从而引出量子宇称探测器。之后报告详细阐述了量子宇称探测器的结构、测量方法及其高保真信号读取、快速初始化等优势,展示了其在国内外未来科学任务中的潜力。
技术沙龙设置评分环节,由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代表组成评分小组。评分小组按照沙龙评分规则,最终评选出本期优秀技术报告是王骏华的《量子宇称探测器简介》。
本期优秀技术报告逻辑清晰、内容完整,介绍量子宇称探测器的结构、测量方法及其优势,体现了工程师扎实的理论知识。报告有理有据,受到评分委员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