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创!PsiQuantum发布可量产光子量子计算平台,突破光量子计算规模化瓶颈

2025/03/14

引言 

量子计算被誉为下一代计算革命的核心,但其规模化与实用化一直面临巨大挑战。传统量子比特(如超导、离子阱)需在极端低温下运行,且纠错需求导致系统复杂度指数级增长。而光子量子计算凭借其室温运行、低噪声等潜力备受关注,却因组件集成度低、损耗高等问题长期停滞。  

近日,PsiQuantum团队在《自然》杂志发布重磅论文,宣布成功开发全球首个可大规模制造的光子量子计算平台!该平台基于成熟的半导体制造工艺,集成单光子源、超导探测器、低损耗波导等核心组件,首次实现了从光子生成、操控到检测的全链条集成,性能指标全面突破行业极限。这一成果标志着光子量子计算向实用化迈出关键一步!  


312 1.png


第一章 核心突破:工业级制造的光子量子技术栈

传统光子量子系统依赖分立元件,难以规模化。PsiQuantum团队另辟蹊径,与全球半导体巨头GlobalFoundries合作,改造300mm硅光芯片生产线,引入超导材料、氮化硅(SiN)波导等创新工艺,打造出“量子光电子技术栈”。这一平台包含20余道光刻层级和数百道工序,兼具高性能与可扩展性。  


312 2.png

图1 可制造的集成量子光子栈。


1.高性能单光子源:纯度99.5%,无需精密调谐 

光子量子计算需要大量高纯度单光子。传统谐振环光源因光谱纯度不足(约93%),严重限制量子干涉可见度。团队提出干涉耦合谐振腔设计,通过优化谐振腔耦合与泵浦光谱,将单光子光谱纯度提升至99.5%±0.1%(图2b),且无需外部滤波即可直接使用。此外,该团队还开发了级联谐振腔光源(图4a)。该设计通过24个谐振腔联合优化,不仅将泵浦能耗降低一个量级,还实现对制造波长偏差的强鲁棒性。实验显示,即使两光源谐振波长偏移±400 pm(传统设计仅±40 pm),光子不可区分性仍超99%(图4c),为无调谐量产奠定基础。 


312 3.png

图2 平台的关键构件。

 

2. 超导单光子探测器:效率98.9%,支持光子数分辨

光子检测效率是量子计算链路损耗的关键瓶颈。传统硅基探测器效率不足80%,且无法分辨光子数量。PsiQuantum创新引入铌氮化物(NbN)超导纳米线探测器(SNSPD),通过“发夹形”纳米线设计(图2a),在2K低温下实现中值效率93.4%,最高达98.9%(图4e)!此外,团队还通过空间复用技术(图4d),将多个SNSPD单元串联,首次实现了4光子数分辨能力(图4f)。这一技术可有效剔除高阶光子噪声,提升融合测量精度,为FBQC(融合式量子计算)提供关键硬件支持。  


312 4.png

图3 量子基准电路。


3. 超低损耗氮化硅波导:0.5 dB/m,逼近理论极限  

光子在芯片内传输的损耗直接影响系统规模。传统硅波导因高折射率对比度,损耗高达数dB/m。团队转向氮化硅(SiN)波导,通过优化工艺,将单模波导损耗降至1.8±0.2 dB/m,多模波导更是低至0.5±0.3 dB/m(图5a)!此外,交叉波导与分束器损耗分别仅1.2 mdB和0.5 mdB(图5b),接近实用化需求。  


312 5.png

图4 级联谐振器和PNRD。


4. 高速钡钛酸锂光开关:0.33 dB·V,突破非确定性瓶颈  

光子源的随机性要求高速光开关实现多路复用。传统热光移相器功耗高、速度慢。团队引入钡钛酸锂(BTO)电光材料,其泡克尔斯系数超1000 pm/V(锂铌酸锂仅30 pm/V),研发出损耗-电压积仅0.33±0.02 dB·V的2×2马赫-曾德尔开关(图5g)。这一性能使大规模光开关网络成为可能,为动态重构量子电路扫清障碍。  


312 6.png

图5 波导和组件损耗,以及BTO光开关。


第二章 实验结果:量子操作保真度全面领先 

团队在集成平台上构建了单光子源、量子态制备、芯片互联、双光子干涉等核心电路,实测性能全面刷新纪录:  

单量子比特操作:态制备与测量(SPAM)保真度达99.98%±0.01%(图3e);  

芯片间互联:42米光纤传输后,保真度仍保持99.72%±0.04%(图3g);  

双光子干涉:量子可见度99.50%±0.25%(图3f),创平台历史新高;  

双量子比特融合:贝尔态保真度99.22%±0.12%(图3h),误差率低于1%。  


第三章 未来蓝图:迈向百万量子比特

尽管成果斐然,团队坦言仍需攻克三大挑战:  

1. 进一步降低损耗:SiN波导与光开关损耗需再降50%;  

2. 提升探测器效率:目标逼近100%,减少光子损失;  

3. 优化封装与散热:超低损耗光纤耦合、低温环境热管理。  


终章 结语

PsiQuantum的这项研究,首次将光子量子计算从“实验室手工制品”升级为“工业标准化产品”,解决了规模化制造的核心难题。其技术路线不仅适用于量子计算,还可赋能量子通信、传感等领域,开启光子技术的新纪元。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820-7  

数据开源:github.com/PsiQ/2404_17570




撰稿|王

指导丨刘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