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拓扑量子计算突破争议持续:拓扑间隙协议有效性受质疑
2025/03/19
第一章 新闻事件:微软的“突破”与质疑声
1. 微软的“拓扑量子比特”声明
2025年2月19日,微软通过官方公告宣称,其研发的“Majorana 1”芯片通过了拓扑间隙协议(Topological Gap Protocol, TGP),标志着拓扑量子比特的诞生。微软表示,这一成果可能使量子计算机更稳定地抵抗信息丢失,是迈向实用化量子计算的关键一步。
2. 学术界质疑的焦点
尽管微软的公告引发关注,但其声明仅基于公司内部数据,未附同行评审论文。随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物理学家Henry Legg在预印本平台arXiv上发表分析,直指TGP存在根本性缺陷。Legg指出,TGP的测试结果可能被“假阳性”干扰,即设备显示的信号看似符合拓扑相特征,实则为普通超导态的模仿现象。
Legg的批评集中在以下几点:
测试条件不一致:实验中的磁场强度等参数范围变化过大,可能影响结果可靠性。
代码与论文描述不符:微软公开的协议代码中,关键参数与《物理评论B》(PRB)论文描述存在差异。
缺乏透明度:微软未公开模拟验证TGP的基础代码,导致第三方无法独立验证结果。
3. 微软的回应与争议
面对质疑,Chetan Nayak反驳称,Legg的批评是“攻击了一个虚构的稻草人”,并强调TGP的有效性已通过数百次模拟验证。微软发言人也表示,PRB论文的提交时间早于公告一年,此后“已取得巨大进展”。然而,Legg指出,Nayak曾在私人邮件中承认代码与论文存在差异并计划更正,但后续又撤回这一承诺。
第二章 研究团队背景:微软量子团队
本次争议的核心团队来自微软量子计算实验室,由理论物理学家Chetan Nayak领导。该团队长期致力于拓扑量子比特的研发,目标是通过马约拉纳零能模(Majorana Zero Modes, MZMs)实现抗噪声的量子计算硬件。2025年2月,微软高调宣布推出首款“Majorana 1”量子芯片,并声称首次成功创建拓扑量子比特。然而,这一声明因缺乏同行评审论文的支持,引发了学术界的科学争议(见本公众号3月3日推文),而近日争议持续,在过去发表于《物理评论B》的论文中,拓扑间隙协议有效性广受质疑。
图1 Microsoft 于 2 月推出了其“Majorana 1”量子芯片。图片来源:Microsoft 的 John Brecher.
第三章 论文概述:《InAs-Al混合设备通过拓扑间隙协议》
1. 研究背景与目标
上述提到的争议论文由微软团队发表于《物理评论B》,详细描述了InAs-Al混合器件的设计与测试。核心目标是验证这些设备是否满足TGP要求,从而证明其支持拓扑超导性和马约拉纳零能模的存在。
图2 InAs-Al混合器件通过拓扑间隙协议(TGP)的结果图。图片来源:Aghaee, M. et al. Phys. Rev. B 107, 245423 (2023).
2. 设备设计与材料堆栈
半导体-超导异质结构:器件基于砷化铟(InAs)量子阱与铝(Al)超导条的复合结构。铝条通过邻近效应诱导半导体中的超导性,而静电门控技术用于定义纳米线并调控电子密度。
抗无序优化:通过高迁移率二维电子气(2DEG)和窄门控线设计,减少无序对拓扑相的破坏。论文指出,InAs量子阱的峰值迁移率需超过60,000 cm2/V·s,且铝条宽度需小于120 nm。
3. 拓扑间隙协议(TGP)的核心步骤
TGP是一套严格的实验验证流程,旨在通过多终端输运测量区分拓扑相与普通相:
局部与非局部电导测量:在纳米线两端同时观测零偏压电导峰(ZBPs),并验证其随结透明度变化的稳定性。
体相变检测:通过磁场和门电压调节,观察体隙的闭合与重开,确认量子相变的存在。
拓扑隙提取:在拓扑相区域内,体输运隙(拓扑隙)需超过测量分辨率(实验中为20–60 μeV)。
4. 实验结果与争议点
论文称,多台设备通过了TGP测试,显示出拓扑相的典型特征。然而,Legg指出,论文中部分关键数据(如磁场范围)的波动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此外,微软以“知识产权”为由未公开模拟代码,进一步加剧了透明度争议。
第四章 后续发展:悬而未决的验证与学术呼吁
1. 微软的下一步计划
数据公开承诺:微软表示在2024年底前公布更多设备参数,并计划在2025年3月的美国物理学会(APS)会议上展示拓扑量子比特的详细数据。
对Legg的回应:微软发言人称,将在《物理评论B》编辑联系后正式回应Legg的预印本评论。
图3 Nayak 将在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举行的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发表关于 Microsoft 拓扑量子比特数据的演讲(2025年3月18日,https://summit.aps.org/events/MAR-F14)。
2. 学术界的期待与担忧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Anton Akhmerov强调,微软需公开模拟代码以验证TGP的可靠性,否则实验结果“无法独立确认”。
莱顿大学Carlo Beenakker则对微软的目标表示支持,但坦言“目前尚无令人信服的马约拉纳证据”。
3. 争议的核心:科学与商业的平衡
微软的案例凸显了科技公司在科研透明度与商业保密之间的两难。尽管TGP的学术价值受到肯定,但缺乏开放数据共享可能阻碍整个领域的进展。正如Legg所言:“如果协议存在漏洞,量子比特的基础将不复存在。”
终章 结语:量子计算的未来何在?
微软的拓扑量子比特之争不仅是技术细节的辩论,更是科学严谨性与创新速度的博弈。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一事件为量子计算领域敲响警钟:在追求突破的同时,透明的同行评审与数据共享仍是不可替代的基石。
参考资料:
1.《Nature》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683-2
2. Legg 评论原文:Legg, H. F. Preprint at arXiv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502.19560 (2025).
3.《物理评论B》论文:Aghaee, M. et al. Phys. Rev. B 107, 245423 (2023).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B.107.245423
撰稿|吉一勋
指导丨刘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