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院第三十四期“工程师技术沙龙”举办
2025/04/08
2025年3月27日下午,量子院第三十四期“工程师技术沙龙”活动在量子院526报告厅如期举办。本期沙龙由7名工程师呈现了精彩的技术报告,分别在多模式泵浦探测显微成像、RPC通信技术、FMR插杆应用、微纳工艺、分布式超导量子芯片、TF-QKD、异常微纳加工等主题方向展开讨论和经验分享。本期沙龙活动吸引了院内外众多科研人员、博士后、工程师到场交流。
本期沙龙量子院7位工程师作的精彩报告分别是:
刘安安的技术报告《多模式泵浦探测显微成像设备的搭建》介绍了搭建超快显微成像设备的工作,结合泵浦-探测、像增强CCD相机的电子学门控以及高速摄像机等技术,实现了高能激光与物质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激发与弛豫、等离子体产生与演化、界面冲击波的产生与演化、激光打孔等动力学过程中的超快时间分辨显微成像,时间分辨率从飞秒到纳秒,时间窗口从飞秒到秒量级。整个采样过程包括样品的移动、延时台的移动、激光脉冲发射数量的控制等均由报告人使用的自动化程序控制,大大提高了采样效率。
冯玉龙的技术报告《基于RPC的通信技术解析》介绍了RPC(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它是一种计算机通信协议,使得程序能够调用远程计算机上的子程序或服务,仿佛是在本地执行一样。RPC允许客户端通过网络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执行相应的操作,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RPC隐藏了网络通信的细节,简化了分布式系统的开发。常见的RPC框架有gRPC、Apache Thrift等。它广泛应用于微服务架构中,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并能够实现高效的跨平台通信。
冯娅的技术报告《FMR插杆应用之逆自旋霍尔效应的测量》介绍了如何利用铁磁共振插杆进行逆自旋霍尔效应的探测。首先,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包括逆自旋霍尔效应以及自旋泵浦效应等。然后,介绍了利用铁磁共振插杆测量逆自旋霍尔效应的实验原理、测试方法等。最后,展示了相关材料的测量数据以及实验测量程序的升级改进。利用铁磁共振插杆探测逆自旋霍尔效应是一种研究自旋电子学中自旋流与电流相互转换的重要方法,在基础物理研究、材料表征、器件优化与设计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高志廷的技术报告《微纳工艺实践及分析》介绍了微纳加工的设备、材料及工艺,提到了激光直写(DWL66+)系统的维护以及正在安装的刻蚀机等设备。对比分析了电子束光刻胶的使用条件。该工程师服务与其他团队,共同解决了微纳加工工艺中的异常。进行了相位片器件刻蚀技术优化,减少了表面残留物;对环形布拉格光栅结构进行了刻蚀工艺优化,实现环壁垂直度近似90度;重点分析了有关MnBi2Te4器件制造和表征的关键问题,通过氧化铝的封装,制备出了低损伤的量子器件。
王晨露的技术报告《分布式超导量子芯片》介绍了分布式超导量子计算芯片,分布式超导量子芯片具备可扩展、高性能、可冗余和开放性等优点,解决了传统集成芯片的工艺复杂、良率限制、设备限制和设计复杂等缺点。报告展示了在两个相距30厘米的超导量子芯片之间实现高保真度的CNOT和CZ门的过程,并展示了后续工作中对于多比特芯片进行远程耦合的工作,这对于分布式量子信息处理和大规模量子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林锦平的技术报告《TF-QKD常见光源和相位系统架构》综述了近年来双场量子密钥分发(TF-QKD)在光源演进与相位补偿的研究进展。光源研究从最初使用同一台激光器分束的方案,发展为采用光学锁相环、注入锁定和时频传递等技术实现异地光源同步,再到通过光频梳、时分参考光频率估计后处理以及基于乙炔吸收谱线的本地参考激光器等方案,最终实现了完全独立的异地光源系统。与之相配套的,还发展了实时相位补偿与后处理相位补偿两类方法。
陈墨的技术报告《微纳加工中的异常》聚焦电子束蒸发工艺中的异常现象。电子束蒸发是一种高精度薄膜沉积技术,广泛应用于金属互连线、半导体薄膜等领域。然而,工艺中常出现表面起泡、边缘沉积等异常。本报告分析了这些异常产生的原因,包括温度、材料特性、气体分解等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如捕获背散电子、调整磁场电场、优化沉积速率等,提升工艺稳定性和薄膜质量。
技术沙龙设置评分环节,由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代表组成评分小组。评分小组按照沙龙评分规则,最终评选出本期优秀技术报告是王晨露的《分布式超导量子芯片》。
本期优秀技术报告逻辑清晰、内容完整,介绍了分布式超导量子芯片的工艺,解决了传统集成芯片的缺点,体现了工程师出色的科研能力。报告有理有据,受到评分委员的一致好评。